世界各国
整个国民经济最终将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债务本息压力,从而导致最后的崩盘。
各家石油公司对此情况非常高兴。话说回来,欧佩克各国在说,我们要弥补外汇储备因为美元贬值而遭受的损失,而欧洲却没有这一层原因。
您是否认为商品期货市场上的投机是造成价格飞涨的主要原因,还是这更多是一个货币政策的问题——低利率、信贷放松和美元疲软?赫德森:我认为这两方面都不是原因。如果它们打输了,石油的供应就会出现中断,油价就会上涨,为赚取着巨额利润的美国石油公司提供掩护。福克纳:过去的股市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吗?赫德森:在理论上是这样,但在美国和英国,股市之上一直充满着欺诈。全世界的炼油厂此刻都在全负荷运转。当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借钱给显然没有偿还能力的借款人时,泡沫经济便出现了。
对资本收益那时是按与正常收入相同的税率征税的,因为美国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的安德鲁·谬伦(Andrew Mullen)在20世纪20年代是财政部长,他说劳动者工作很辛苦,让富人以低于劳动者的税率缴税是不公平的。所以,看来一家接着一家的养老基金都将拖欠养老金的发放。而且,我们可以大体看到一个趋势,越是到后来,这种差异就越大,受冲击国家受影响的实际过程,就会愈加取决于其内部的因素。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波冲击发生的时候,也正是目前各国政府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效果开始显现的时候。但也有人认为,这一波的金融危机可能不会发生。如果金融危机真的会发生这第三波,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就要重新进行评估。在短期内,这些措施无疑会起到明显作用的,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下滑等。
前9个月,这个传统产业还似乎充满勃勃生机,生产率和利润都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全行业呈现出近年少见的繁荣景象。但同时必须看到,这些措施中的许多是仓促出台的,在缓一时之急后其某些消极效果会逐步暴露出来。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对钢铁的需求大幅下降,钢铁生产急剧下滑。至此,次贷危机已经转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生的非常突然。但总起来说,在这一波冲击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受到的影响较为有限。
冰岛是个人口仅32万、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但事实证明,当时几乎整个世界都低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威胁。由于金融紧缩,经济衰退,需求减少,进口大量缩减。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银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
在这一波冲击中受打击最大的,可能将会是内部经济结构问题最大的国家。继之,美国次贷几乎整个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或是宣布破产,或是遭受巨额损失,或是寻求被收购。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是认为,尽管金融危机在延续,但其核心区域已经转到实体经济,而非金融机构。第一波开始于2007年2月,即通常所说的次贷危机。
这一次金融危机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各国政府联手对危机进行干预,主要国家政府都出台了大手笔的救市措施。尽管珠三角企业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发生的时间更早,但整体来说,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情况的恶化主要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其次,奥巴马可以将剩余的救助资金,直接转向企业与消费者,以印钞隐性豁免债权的方式,直接修补企业与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典型的标志性事件是,美国通过7000亿救市计划,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困境。同时,其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以冰岛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每名冰岛公民身负37万美元的债务
经过对人类社会——尤其是转型国家——经济发展原因的多年探索,毅夫最终达致了与凯恩斯这一见解相似的认识,现在看来是可以理解的。到目前为止,可能已经没有多少经济学家会怀疑这一点。
甚至经济史的研究,说到底也是从历史的视角对人类社会经济繁荣与发展路径的反思、评述和回顾。当然,自凡勃伦和康芒斯等老制度学派开始,一直到科斯(Ronald Coase)、诺思、巴泽尔(Yoram Barzel)、奥尔森(Mancur Olson)、格雷夫(Avner Greif)、阿斯莫古鲁(Daron Acemoglu)等新一代制度学家们,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制度是决定一国经济绩效和社会繁荣的首要因素。
但是,能够确保市场良序运作的财产的法律制度如何产生且自身如何才能良序工作?这好像已经不是纯经济学的任务了,而需要法学家、政治学家和伦理学家共同努力。经济学理论发展演变了200多年,到了21世纪初,人们突然发现似乎又转回到了亚当•斯密在18世纪所提出的分工和市场扩展秩序理论。
譬如,哈佛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在2004年出版的《经济增长之谜》一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自亚当•斯密的时代开始,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探究这一问题。事实上,在1976年发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的错误逻辑一文中,当代经济学的泰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也说过类似的话。经济繁荣之谜一个社会的快速经济增长乃至社会繁荣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用美国新经济史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Douglass North)的话语来说,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国经济绩效?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迄今为止,仍可谓是见仁见智。就连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探寻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原因的诺思教授,到晚年不也是走向了心灵哲学,认为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尤其是政府决策者的意向性在经济发展路径和社会繁荣兴衰中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譬如,在2005年出版的《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的前言中,诺思就明确指出:人类演化变迁的关键在于参与者的意向性。
不但对经济学科来说是这样,对单个经济学家也是如此。……不论迟早,不论好坏,危险的是思想,而非既得利益。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应该就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业显露出来的天道(providence)。然而,我们却似乎不能止步于此。
因而,经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为行为人对自身行动结果的感知所型塑的一个刻意过程(a deliberate process)(第viii-ix页)。……人类演化是由参与者的感知所支配的。
反过来说,人类社会在近现代之所以出现了人类前现代社会中所从未有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恰恰在于从近代以来在各国逐渐产生了确保市场运行的财产的法律制度。出路在哪里?揭示国富国穷与经济兴衰繁荣的原因,已使经济学成为了揭示古汉语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意义上的经济之道的一门学问。其中,制度、地理、文化、贸易、开放、运气以及历史发展的机遇等等,均会在其中综合起作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将持续多久、影响多深,经济学家们目前似乎谁也不敢给出个确定的说法和预期。
没有抽象的规则来确保市场参与者的财产安全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就不会走太远。按照毅夫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多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原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领导人,迫于大国生存竞争,均把赶超近代以来兴起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作为自己的政治导向和经济目标。
即使在中国国内也有反例。当然,这样说也不否认自20世纪以来经济学各门类、各领域均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学家们也业已作了大量工作,在个研究领域均取得了许多巨大的理论进展。
如果说制度是决定快速经济增长是否在一国发生的关键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导致那些决定一国经济绩效的合宜的制度的产生和演变?在这个问题上,毅夫似乎走向了凯恩斯的思想认识决定论。因而,应该把自生能力视作为经济学——尤其是比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